前一陣子,老外分享跟自己國家的原住民朋友打交道,10句絕不可開口說的話!是哪十句話呢?臺灣的原住民朋友會不會聽了心有戚戚焉呢?讓我們來看一下!
第一名:「How much Indian are you?」 臺灣版:「你是原住民?你有多純啊?」
老外解釋說,當問原住民朋友這樣的問題,彷彿好像這人有某種權力,去質疑一位族人身為原住民族的「正統性」,讓族人心中冒出一句 OS:我身為原住民族的純度還輪得到你來問?要抓我去實驗室檢驗嗎?
其實類似的問句,在台灣也還蠻常聽到,相信大部分的非原民朋友都沒有惡意,但如知道有些族人會在意,以後還是別對剛認識的族人輕易開口這句話。某方面來說,對族群的認同比血統更重要,不是嗎?
第二名:「Hey Chief!」 臺灣版:「嘿,頭目!」
老外提到,作為一位酋長(Chief)在北美原住民族的社會裡,是很嚴肅的一件事,因此若這位族人並非是一位真正的酋長,我們千萬不可以隨便這樣稱呼他。
其實在臺灣的綜藝節目上,某些主持人就常常一派輕鬆地稱呼原住民藝人是某某族公主、王子;之前鄒族名歌手 Paicʉ Yatauyungana(漢名:高慧君)就曾因被稱呼為「鄒族公主」而直接在節目上更正!
原因是這樣:臺灣原住民族裡,真正有貴族制度的,其實只有魯凱族和排灣族,也只有他們才有真正的公主或王子;貴族制度在其他族群裡是沒有的,有些族人甚至還以自己族裡的平權、民主制度為傲,例如泰雅族對於部落共議決的落實,就在近年來屢次對政府進行部落權益的爭取上發揮地淋漓盡致。所以,別再隨便叫原住民朋友「公主」、「王子」啦!
第三名:「Squaw」 臺灣版:「番婆!」
Squaw據說是源自於某族北美原住民族對他們女性的稱呼,後來被歐洲殖民者借來稱呼原住民女性,開始有負面的意涵,甚至還有女性性器官的意思,所以當然不適合囉!
至於臺灣版,我想就不用解釋了……
第四名:「Off the Reservation」 臺灣版:「生番!」
為何小編會翻成「生番」呢?
原因是這樣:「Reservation」是原住民保留區的意思。而當年歐洲人侵略、佔領北美原住民族的土地後,口語上就會用族人是否在保留區內生活,來指稱這位原住民是否「乖順」或「未受教化」。因此「Off the Reservation,在保留區之外」,當然就類似當年日本人稱謂降服的原住民族為「生番」,也因此對很多族人來說,是帶有種族歧視的字。
第五名:「Indian giver」臺灣版:「原住民都很笨,都很會被騙。」
「Indian giver」是一句很不好的話,用來指當年北美原住民族的土地賣給殖民者後,卻又想跟殖民者要或交易回來的行為,讓殖民者覺得原住民族都不守信用。
原來北美原住民族和台灣原住民朋友一樣,都不認為土地是屬於人,不認為土地是可以交易的;加上很多族人都不識字,因此被殖民者用便宜的東西交易走土地。族人沒有交易土地的概念,自然會想跟殖民者要回來,因此就被歐洲殖民者罵「Indian giver」。
如此看來,該覺得不好意思的,應該是用不當的手段騙走他人土地的人,不是嗎?
第六名:「I don’t find the word Redskin offensive」臺灣版:「我不覺得『番仔』這個字很不尊重原住民耶!」
「Redskin」是指北美原住民族的紅皮膚,自然跟「黑鬼」等字一樣,是讓被稱呼的人覺得很不舒服的一句話;這也是華盛頓紅人隊(Washionton Redskin)以此作為隊名,會引起原住民朋友連年抗議的原因:想像一下,如果我們有隊職棒叫「xx 番仔隊」之類的 @@……
在臺灣,對於族人朋友來說,以往的「山地人」或「番仔」等稱呼,都是不禮貌的。這樣的情形固然會隨著被指稱的族體文化或語言,或時代的演進而有所差別,但只要有原住民朋友不喜歡被這樣叫,其他人就應該避免如此稱呼。
第七名:「Don’t you get everything for free?」臺灣版:「原住民不是有一堆補助嗎?原住民不是可以加分嗎?隨便考都考上!」
無論在國外許多先進國家或臺灣,原住民族常享有許多補助或教育上的權益,但這背後當然有他的歷史脈絡在:漢人在四百年前來到臺灣,逐漸以鯨吞蠶食的方式,奪走了原住民族的土地。沒有了土地,族人也失去了繼續以原有的生活方式生存的空間,而被逼得以外來者的遊戲規則去生存。這也是為何聯合國或我國政府基於人權,承認族人曾經被奪走的生活方式與土地,並給予補償。
因此要記得,這些事物並非補助,而是補償。
第八名:「Nice Costume」臺灣版:「這族服不賴嘛!」
其實對於這句話,小編覺得並不是說不可以讚美「原住民朋友的傳統服飾好看」,而是「族服並不只是族服」!
就跟北美原住民族一樣,臺灣原住民族的很多傳統服飾、裝飾,例如泰雅族的貝珠衣、阿美族男人的羽冠和情人袋、排灣族和鄒族男人頭上的羽毛、布農族的山豬牙,還有魯凱族的百合花,都不是隨便可以穿戴的;以魯凱族人的百合花來說,是需要男人獵一定數量的山豬,透過部落公開儀式承認後,才能摘戴的。
第九名:「You guys just need to stop living in the past!」臺灣版:「時代在進步,你們不要老活在過去!」
呃,該怎麼說呢?沒有上下文的討論是很可怕的 orz……
就以豐年祭來說:許多族人仍堅持豐年祭的舉行,應該要依循傳統,例如必須回到部落舉行,因為祭典是為祖靈而舉行的,因此祖靈在哪,祭典就應該在哪;要以最嚴謹的程序去進行,因為豐年祭傳統上,有男子年齡階級進行訓練的意味,是族人砥礪心智、體能的好時機,也是長年在外工作或求學的年輕族人,難得可以接受部落傳統文化洗禮的機會,當然要好好地舉辦。
然而某些族人可能已經在他鄉都市落地生根數十年了,可能他們的父母親或長輩,也都在這裡成長、過世;祖靈既然在哪裡,那麼豐年祭在哪裡舉行。也無不可;只要程序合乎祭典的精髓,在都市舉行也無不可,而且還可以以嚴謹的祭儀方式,來促進都市大眾對族人的了解,是吧?
第十名:「I’m part Cherokee」臺灣版:「喔,偶也是原住民啊,臺灣有 80% 都是原住民啊!」
Cherokee 是北美原住民族中的切羅基族,是美國法定原住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族群,卻也因為居住較靠近當初歐洲殖民者,因而常被認為是受歐洲文明影響較深的原住民族,有點類似臺灣的平埔族群。因此「I’m part Cherokee」這句話,聽起來就有點像在臺灣說「喔,偶也是原住民啊,臺灣有 80% 都是原住民啊!」這樣的意味。
許多人說這句話,是根據先前林媽利醫師的著作,說臺灣有 80% 都有平埔族群的血統,然而這句話常讓很多原住民族朋友,尤其是平埔族群很受傷。
先不討論林醫師的研究遭受到許多人質疑;這幾十年來,原住民族群內有許多議題一直在發酵,包括土地議題、平埔正名、課綱微調等,層出不窮,但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卻都非常少。難怪有位長期推動平埔正名的族人說,大家都說自己有原住民族血統,可是每次當族人流血流汗,努力推動原住民運動時,一轉頭,那些「80%」都跑到哪裡去了?(更何況,你確定你不是那 20%?)
然而換個角度想,往積極面思考,其實大眾若能因為心裡深處覺得自己也有南島民族的血脈,進而願意把這潛意識化為認同,再從認同化為行動,開始想慢慢去認識、親近原住民族文化的深與美,也未嘗不是好事啦!
小編一直覺得不同文化之間,本來就會有誤解,就像 Umin Boya 導演(漢名:馬志翔)曾說:「歧視的源頭是因為不了解。人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會產生恐懼,一恐懼就會抗拒;而通常人表達抗拒最快的方式就是言語,再來就是行為。」
希望藉由我們不斷地分享,讓更多人了解族人到底在想什麼,而得以重新認識彼此 。
內容引用來源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blogs/culture/%E4%BE%86%E7%9C%8B%E7%9C%8B%E4%BD%A0%E6%9C%89%E6%B2%92%E6%9C%89%E7%99%BD%E7%9B%AE%E9%81%8E%EF%BC%81-%E5%8E%9F%E4%BD%8F%E6%B0%91%E6%9C%8B%E5%8F%8B%E8%81%BD%E4%BA%86%E6%9C%83%E8%B6%85%E4%B8%8D%E7%88%BD%E7%9A%8410%E5%8F%A5%E8%A9%B1-102554957.html
留言列表